软件产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北京乃至全国软件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打造软件之都,2004年10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下属的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软件园等政府部门及企业联合对印度软件产业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工作。
考察归来后,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助理兼研究部经理伍建民博士,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深刻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化道路的瓶颈与突破口,并提供予新浪科技发布。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一、全面的国际竞争:国际化的压力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软件产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走向世界,但是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绝大多数的软件企业已经进入我国市场,与本地软件企业直面竞争,这将导致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当前,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面临全面的国际竞争。
(一)世界主要国家在软件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信息产业的全球性结构调整日益明显,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由于软件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等特点,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行为,而是融入了浓厚的国家意志。展望下一轮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围绕与软件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及应用的竞争将会凸显。发达国家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扩大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软件产业的主导地位,力图在下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将发展软件产业视为跻身信息技术强国和实现国家腾飞的机遇,纷纷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在下一轮国际分工和和国际竞争中迎头赶上。
通过全球性的竞争与整合,软件产业基本形成了国际间分工格局。美国掌握了的软件技术,控制着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工具,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居于地位。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充分利用本国信息化的机遇,大力发展系统软件、开发工具软件以及行业应用软件,在某些系统软件领域和软件应用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欧盟在通讯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若干重要领域也对美国的竞争优势形成了挑战。在国家间围绕软件领域的竞争格局中,极力维持现有格局的一方和力图打破现有格局的另一方,其竞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而且呈现白热化之势。
(二)国际竞争已经渗透到我国软件市场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我国软件市场已经变成了国际竞争的市场,在软件市场的各个领域,都被日益浓厚的国际竞争所笼罩。在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市场,外国继续保持垄断地位;在以ERP为核心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外国企业正在开始从高端市场走向中低端市场,甚至微软也开始介入这个市场;在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外国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在定制软件服务市场,当我国还没有突破欧美市场的时候,印度软件企业已经直接我国拓展市场;在IT咨询服务市场,高端的、全面的国际竞争已经持续了多年。我国软件市场的国际竞争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领域要宽得多。
(三)国内外软件企业对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诸要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近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软件领域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并且日益加快了本地化步伐,本地采购、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销售以及任用本地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以便淡化其原始国背景,获得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和媒体的更多支持。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的实施,给一直将本地化作为固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围绕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诸要素的争夺将日益激烈。
首先,跨国公司挟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市场,在研发投入上比本地企业充裕得多,而这恰恰是国内企业的劣势。其次,跨国公司形成了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体系,而国内企业大多数是在依靠以往的管理惯性进行管理,较之国外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方法较落后。第三,跨国公司开展本土化业务,势必需要大量本地人才,从而对国内企业的人才队伍造成冲击,引起人才流动。同时,国内人才有时会携带在国内企业工作时积累的研究成果,而国内法律法规对“竞业限制”机制的要求并不完善,无法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跨国公司对人才竞争的理念发生了变化,跨国公司对智力资本的争夺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从争夺现成的人才发展为寻找人才的苗子。
二、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的三个瓶颈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信息技术协议后,国内软件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软件企业已直面发达国家和软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巨大市场空间、经济总量和国际地位相比,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尚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市场导向型的技术创新体制
过去,我国在软件研究与开发上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对自己原始创新能力信心不足,多注重跟踪和模仿,无力从事软件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造成我国信息产业多年来建立在国外公司提供的技术平台基础之上,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关键应用软件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国外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国内市场,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缺乏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我国在软件产业领域受制于人,不仅使得大量利润流入外国企业,影响我国在软件产业的再发展能力,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信息安全。
2、处于全球软件产业价值链下游,国际影响力较小
从总量以及所占比例来看,2003年我国软件销售额1633亿元人民币,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2.64%,相当于美国的1/15,日本的1/4,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虽然与周边国家印度、韩国所占的份额相差不多,似乎差别不大,但是考虑到软件产品质量、软件出口等方面,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爱尔兰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3年我国软件出口20亿美元,只是印度和爱尔兰的1/7。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差距,与我国作为二十一世纪潜力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很不相称。
3、我国软件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小而散”的特点,没有形成真正的大企业,无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再加上软件企业的独特性,如民营企业居多、产品的无形性、可供抵押和担保的资产少、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较大等,使得软件企业在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之间的重组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存在许多障碍,不仅无法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带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且造成了“小而散”的“手工作坊式”产业分布状态,在狭小的市场空间内重复竞争。
三、我国软件产业的突破口和重点
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间所能完成,同时又不能简单地全面突破,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实现突破。未来一段时间,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的重点将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基于合作研发的软件外包。
印度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取了“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软件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和加工出口,在国内市场狭窄、信息化水平不高、整体经济比较落后的不利条件下,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同印度相比,我国在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在综合经济和研发实力上存在明显优势。全球软件外包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已达1000亿美元,我国不可能放弃这个市场。今后,我国发展软件外包不仅要注重量的增长,更要追求层次的提高,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国在软件研发方面的实力,大力发展基于合作研发的软件外包,在承接国外软件外包中提高软件企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国际知名企业与国内企业和机构在基于国际系统软件标准平台上展开广泛的、高附加值应用层面的多元化合作,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研发更完善的产品。鼓励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国内企业合作建立研发基地,生产基于本地化的大型应用软件产品。鼓励跨国研发机构扩大本地分包业务量,加快软件先进技术的本地化转移,以合作研发带动一大批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形成“借力合作研发,扩大外包市场,推动自主产品出口”的有特色的国际化道路。
2、积极推动整机出口,带动软件特别是嵌入式软件出口。
我国拥有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整机制造能力,随着全球制造业重心逐渐向我国转移,优势将愈加明显。应当充分发挥我国在整机生产和研发方面的优势,以此带动芯片设计和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大幅度提高整机系统的附加值,走出一条以整机出口带动软件出口和发展的新路子。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初期时,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大大超过软件产品的,这一方面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实力的相对弱小,另一方面却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即通过已有硬件产品的发展及出口态势,带动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出口。目前我国深圳、珠海等地区软件出口额中相当大的一个部分就是嵌入式软件出口,未来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家电、数控机床、机电产品等领域的生产和出口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软件的发展离不开整机的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四,有较雄厚的整机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我国在2003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8万亿人民币。整机生产中,芯片设计和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将大幅度提高整机系统附加值。以整机带动软件,软、硬件协同发展,通过整机出口,又带动软件特别是嵌入式软件的出口,将走出一条以整机带动软件产业发展之路。
确定以网络计算机(NC)、第三代移动通讯设备、宽带接入设备、数字视听产品、机顶盒、掌上电脑为六个方面的整机系统为重点,带动芯片设计、IC设计、嵌入式软件以及所有现存软件的微内核化的发展。
3、重点扶持一批软件出口骨干企业,打造“以大带小,专业配套”的软件出口链。
我国软件行业的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式的企业难以承担完整的大订单,与印度相比,印度软件大公司规模经济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同时抗风险能力也大大增强。企业应主动联合国内从事同类业务的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快速形成一定规模的开发能力,配合海外业务,内外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做大海外市场。
打造“以大带小、专业配套”的软件出口集团军。围绕对日本软件出口,选择出口骨干企业,提供其所需的定制服务,促其尽快扩大规模。围绕对欧美软件出口,鼓励软件企业与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软件外包链,促进软件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上下游合作关系,推荐软件企业参加跨国公司供应商选拔,带动企业提高软件开发的管理能力和增大规模,为进入欧美市场积累实力,打通我国软件出口到欧美市场的渠道。
4、大力培养和吸引面向国际软件市场的人才。
在软件产业获得初步发展后,软件产业国际化、软件产品扩大出口以及软件行业对外交流的增加是大势所趋。我国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仅要求在软件人才在数量上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更迫切需要软件人才质量的提高。
要将引进面向国际市场的人才作为我国引进人才的重点领域,使我国成为软件国际化人才的高地。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工作中,重点吸引一批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和软件工程师。在人才培训方面,要积极扩大国内软件人才与国际软件市场的联系和交流,扩大面向出口的专业化二次培训规模,重在加强项目经理和程序员的外语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为软件出口提供更广泛的人才基础。
发改委:中国软件业的国际化压力与三大瓶颈
更新时间: 2005-02-21 00:00:00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7728